後現代思潮之跨地域論述
「從後現代主義的思潮反觀台灣於全球角色之跨地域論述」
--張紘聞--
此篇文章乃筆者於學校之課程作業,有感於提倡建築知識更密切之交流與接觸,特就目前台灣社會之建築主流意識提出一省思方向,筆者之拙見並不為了挑戰大社會之發展趨勢而是為單一的觀點提出更多元的可能,後現代之建築主義思潮下就生活模式與住宅形式論述共同之「跨地域」特徵是一個很有挑戰性與自信的說法,當然,自50年代以後,從Ventury的「Less is bore」與Charles Jencks的「The modern is dead」都是在批判現代主義之泛全球性文化特徵,紛紛以反現代之單調與統一提出「後現代主義」之口號來復甦自主性的建築形式與文化符碼,在全球興起地域主義與反全球化之時,受到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似乎提出「跨地域性」即是在爲「現代主義」復辟,我想如果就台灣的國際定位只是頻頻回頭看過去的足跡,盲目追隨地域主義的潮流那只會侷限自己的格局,當前的國際局勢,台灣社會應有的是「跨地域的思考」來反思對於自我「地域主義的認同」,才能建立自我意識並融合於世界地球村之行列之中,反觀台灣國內政治局面之動亂與不安,不也是在「地域主義」上大作文章,換個角度來想,「跨地域文化」對於當下而言不也是一個好的方向與契機,以下將從幾點談台灣「跨地域性文化」之未來與潮流:
1.以台灣的國際定位與角色,在經濟面上,台灣以經濟立國,素有「亞洲四小龍」之稱,在經濟體系上,台灣的經濟結構建構在國際的經濟活動之中,從明朝末期開始,貿易與航海早已奠定台灣立足於國際之基礎。在資源上,台灣實屬海島國家,資源向來不豐,除農產與林漁業外,都必須仰賴進口,當建築形式都強調本土性時,建築材料之來源,不也應該是歸類於其中,但如果只是建構地域主義的皮而無地域主義之實,不也落於現代主義的巢臼之中。就國家層面來說,台灣想在國際社會發聲,不也必須先進入國際的認同之中,以跨地域的觀念作地域性的行動才是把我們推往國際社會的正途之一,地域主義的思考只是文化上的鎖國政策,就像蔣政權時代的舊國民黨政府只會把台灣推向更封閉的舞台,如果只是想保存與發揚舊中華文化的斜屋頂帽子,那在質與量上在怎麼也不會比中國大陸來的多、來的好,畢竟中國大陸開墾的年代比台灣古老太久了,光是歷史性就比台灣豐富與珍貴許多。
2.台灣真的有純粹之地域主義嗎?台灣從明朝末年至今,歷經三次大移民(鄭成功時期、清朝末年、國民黨撤退來台)與二次異國統治(荷蘭時期與日據時期),台灣老房子的混凝土(紅毛土)是荷蘭人引進的,下水道與自來水是日據時期規劃建設的,台灣真正的地域主義為何?或許,原住民的石版屋與杆欄式建築才是真正的地域建築吧。但,具有政治優勢與生存競爭力的閩南人、客家人與外省人不見得會同意如此的說法,外埔的農宅是不是真的屬於外埔型式還是屬於中國大陸的合院型式都還是有待釐清的地方,重點在於外埔的農宅的確是普遍性與實用性,那與法國的農宅有相同的組構原型,代表的是一個普世的文化觀念與行為模式,即是不管在何處都可以運作的空間型態,那在宜蘭的「宜蘭厝」與魯凱族的「石版家屋」中或許都存在相同的行為模式,我想這已跳脫文化層面的範疇,如果從人類學來看,說不定人類的家庭群聚的居住行為,或許都具有相同的男女主人路徑迴路,把層級拉大,具有家庭群聚模式的動物(如猩猩、猿猴、獅子…等動物),或許也有相同的路徑與行為。
3.回歸主題,面對國際地位與世界地球村的來臨,台灣社會應該要有「跨地域」與「地域」並重的觀念才能有立足之地,以台灣現今的經濟體系,台灣為中心、大陸生產、香港出口的模式,如果只是固守在本島上,那眼界只會越來越小,就建築活動而言也是一樣,在工具跨地域(internet)、版圖跨地域(globe)、協力廠商跨地域(國際合作與國際競圖)、經濟體系跨地域(台灣為WTO成員國),其實很難把自己限定在單一的建築型式之中,更何況台灣並沒有自己的傳統建築型式,都是混合性、過渡性、時期性、政治性的建築文化特色,還是要以「地域主義的根」來發展「跨地域的葉」,就是以「跨地域的思考」來發展對於自我「地域主義的認同」,如:日月潭涵碧樓設計案、台北101大樓設計案、高鐵新竹站設計案、八里十三行博物館設計案…等都是很好的案例,都是以台灣為根、跨地域的設計理念完成真正屬於台灣且具國際水準的地域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