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改革所面臨的轉變與問題(張祐瑞)
授課老師:楊裕富教授
研 究 生:張祐瑞
壹、前言 -- 教改中的問題
隨著目前政府提倡的教育改革,台灣建築教育體制也跟著轉變。在過去以訓練專業建築人員為前提之下的教育,而今面臨轉型的問題﹔「通學通才」的教育理念,成目前政府對教育所高喊的口號。然而,這兩種不同本質的教育內容,有如英國與美國一貫教育差異的特質,在台灣,要如何去抉擇?而將會面臨哪些問題?
改革的轉變 -- 英、美教育的差異
英國與美國的高等教育差異在於,英國的教育是以小量專門精英式的教學為模式,目的是要嚴格的訓練出高質地可用的專業人才﹔而美國的教育制度內容卻很廣泛,相較於英國顯得有點鬆散,然而,也因為這樣鬆散的教育,美國許多優秀分子能夠保有對創造力的熱情,而後更加進入研究與思考的領域。
英、美教育的比較,恰巧相較於國內目前大學建築教育轉變中主要的兩個類型:一個是精英式專業嚴格的訓練,一個是全盤式普遍多樣的教育。就目前為止,國內建築教育受「教改」的影響,多開始傾向美國通盤教育,提供開放性教學內容,這一方面,可能是面臨WTO開放的關係,表面上的確增加了教學的普遍性及學生通才的數量,但實際上,「質」的教學內容卻仍然以過去精英式教育為主。這樣既通才又專業的矛盾,以目前為止來看,只造成了學生不通才也不專業。
在進入大學後,「如何從學校的教育獲得更有利於自己本身的學習內容」,已經成為當政的教育者丟給受教育學生的一大難題。但是如果回到建築教育的本質與體制去看待時代衝擊的問題,也許就不會受目前教育制度混亂複雜的情況所影想吧。
貳、西方建築教育與台灣建築教育背景
教育內涵的本質,簡單的說就是所教授的課程。台灣建築教育的學制及修業年限相當紛雜,五專修業六年,二專修業三年,一般大學四年,建築系則必須修業五年,這樣的情況在建築科系是很普遍的情形,也因如此造成教學內容上安排及銜接的問題產生。
討論到教育體系,近代建築教育體制的形成,可以追述於法國布雜建築教育體系,與而後1919年Walter Gropious 於德國創建包浩斯後,在建築設計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式所做的統合,一直延用至今。然而在一昧的模仿西方建築教育,台灣建築本身卻沒有深切的探討西方建築的演變與特點,因此,釐清法國布雜藝術與德國包浩斯兩者前後影響建築教育的歷史,有助於讓台灣建築教育明白自己所有「不清楚的模仿」。(楊裕富,1997)
一、布雜藝術:
法國在第二共和時期,藉由執政者大力的支持下,在繪畫、雕塑、建築各方面都有極高的成就。當時政府提供了包括大規模的圖書館、模型(大多是古代的雕塑及建築)、及翻版壁畫,用這些設施培養優秀的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及徽章設計師。於1648年成立「皇家繪畫雕塑學院」,於1671年由Colbert 負責成立的「皇家建築學院」,此二學院即為布雜建築教育體系的雛型,而後並成為歐洲各國相關建築教育的先例。
在布雜建築教育體系中,一直都以培養具藝術修養的建築師為第一目標。而布雜建築教育體系始終都以〔學科在校內學習,術科在教師的工作坊(事務所)學習〕的兩線並行教育模式,也就是說,不管早期的布雜教育,學生要先取得教師工作坊(事務所)裡的學徒資格後,才能取得布雜學院學生資格﹔但是到了後期,布雜教育學生卻必須先取得布雜學院學生資格,然後再成為教師工作坊(事務所)裡的學徒,方能修業。基本上布雜建築教育體系對術科應在工作坊學習,是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
後期的布雜教育還強調“院內比圖”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彼此切磋,認為建築教育到快結業的時候,要透過學徒間的專業競爭,來判別是否具有“成熟的”專業程度,並授與學位。
布雜建築教育最據特色的大概就是維持了藝術工匠基爾特的師徒學習制度,也就是我們通稱的“師徒制”。另一方面,就是布雜建築教育體系維持了向(西方)傳統學習的特色。(楊裕富,1997)
二、 包浩斯:
「工藝、雕塑與繪畫之間沒有界線﹔所有將彙集於一身:建築。」
(布魯諾˙陶特,1918)
包號斯成立於1919年德國威瑪政權時期,由葛羅培茲(Gropius )負責結合「威瑪純美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與「威瑪應用美術工藝學校」(School of art and crafts)這兩間學校而成。
包浩斯提出所謂改良式師徒制。這改良式師徒制,保留了師徒制的術科學習於學校的實習工廠與學校教師的事務所內,並增加了入學前半年的基本設計課程與大量增加新興學科。包浩斯在建築教育上原先的步驟分為兩線(學科與術科)進行,但是當時找不到那麼多的建築師以供教學所需,所以在第一年後就改成以第一個半年為基本設計,爾後再分科為工藝設計,最後回到實踐建築設計的方式進行改良是的兩線教育。簡單的說,改良式兩線進行教育,就是課程分為學科與術科,全部都在學校裡上課,上午由學科老師在教室裡主導教學,下午由術科老師在工廠裡主導教學。與布雜藝術不同的是,「改良式兩線進行教育」基本上已不完全以培養具藝術修養的建築師為第一目。
包浩斯的教育特色中,保留基爾特的「從動手作中學習」的教育方式。基爾特是個大家庭的教育方式,要求教育與生產合一。
另外,包浩斯學科中增加了許多新的工程科目及設計理論課。而設計課程也常隨社會需要而改變,其中,最重大的增項就是工業產品設計。(楊裕富,1997)
三、 台灣建築教育的開始:
我國當今建築教育開始於民國初年的租界(例如:上海)、東北與台灣這些個經由外國殖民掌管的領域。在當時的中國,對於建築教育並沒有一套傳承的教育方法,一般多是匠師與學徒間學習延續的「建築概念」,而且在當時中國並沒有「建築」這個名稱。直到1920年代至1930年代,許多對「建築」學成歸國的留學生回到中國,開始紛紛設立建築系培育人才。
爾後,二次大戰發生接著國共決裂,中國在建築教育上分裂為中國大陸與台灣兩個因政策體制不同而有差異的體系。政府撤退後,在台灣於1955年於台南工學院(成功大學)設立建築工程系,是為中華民國高等建築教育的起始。
起初在建築教育上兩者均取法國布雜教育體制。但是戰後,中國大陸除原先一般建築系外,另外設立建築工程系,以培養建築工程師(猶如我們的建築技師與土木工程師的綜合);在台灣除成大建築工程系外,諸多後續設立的建築系與建築相關科系,絕大多數均設立於工學院,也全部取法於包浩斯教育體制。(楊裕富,1997)
目前,台灣現有建築學院多以包浩斯建築教育體制居多。
參、台灣建築教育的本質問題與衝擊
一、 教育所遇到的問題
建築教育一直都面臨傳承與轉型的壓力,而最為可惜的是我們的建築教育在模倣之餘,對建築教育的目標、制度形成、傳統與轉型幾乎毫無警覺與檢討。(楊裕富,1997)如今在還沒有轉圜之虞,又將遭遇到教育的大改革,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原本在教育目標不明確的「台灣建築教育」又必須捲入學生來源的爭奪戰之中。
「如何爭取到學生?如何教學生學建築?」,以往一個蘿蔔一個坑,在以提供職場所需為前提的教育體制下,建築也曾經風光過。但是如今,建築實務界在生存上已經奄奄一息,加入WTO大概也影響不了多少,反而可能出現更多的問題與衝擊。建築教育界卻還是處在一種「暴風雨前的寧靜」﹔也就是說學院教育,目前看似平靜,其實將臨大敵般仿若春秋戰國時代的弱肉強食、列強逐鹿中原的現象。
教育界首先必須去認知了解整個社會轉變的現實狀況。過去十年職業技術(尤其是電腦運用與電腦輔助設計技術)發生與轉變的太快,專業人員在人力生產體系裡,憑藉經驗與實務操作所累積的知識,在如此變動的科技(電腦設備與應用軟體)導向的轉變中,市場真實價時往往無法累積,反而容易被當作「無價值的專業」﹔以往只要教學生一套技術性的謀生技巧,在三十年前也許足供學生在專業界生存三十年,在二十年前大概能夠生存二十年,十年前也就只剩下十年的生存能力,而現在呢?一年?半年?還是整個建築教育出現了生存危機?簡單的說,過去學校主要給予學生的生存技能,現在已經受到挑戰,而如果不以技術性的謀生技能作為教育學生的內容,那又該何去何從?
二、建築教育所受的衝擊:
隨著我國加入WTO與追求國際化,建築教育的專業將更快受到挑戰。在科技越先進與分工越明確的教育要求下,即將受的衝擊有以下這些:
1. 後現代風潮的衝擊與挑戰。
2. 電腦化作業的衝擊與挑戰。
3. 新生事物的衝擊與挑戰,包括營建材料與工法的快速開發。
4. 師徒制即將消失的衝擊與挑戰。
(包括:課程化裡有無較好的替代方案、從業人員的分級制、從業人員的流 動性等)
5. 建築專業的專業性確立的挑戰。
6. 更細專業從本專業分類獨立的挑戰。
(楊裕富,1997)
剛剛所提出的問題,在台灣建築教育目前已存在著學校如何取決培養具專業目的性、或是具人類智慧全面性兩者,雖然這兩者間在建築教育界中目前並沒有很明確的授課身分,因此對於全面教學的通識性與職場專業的配合性,很難找到一個主體作為依歸,然而這也具前瞻的「試驗性」。
肆、小結
漫談現今教育改革,台灣建築教育必須仰賴科學的刺激轉變,但在「脫離製造業轉入知識經濟業」的同時,在生產與競爭(WTO)的主導下,教育能否真的看輕資本主義而著重於智慧的開發與延續,使本土建築教育能生存於此時的時代(科技)與環境(WTO)。
台灣建築教育不能一再(也不必)扮演職場當然供應者的角色,甚至還要遭逢現實的內憂外患交雜的生存壓力,雖然必將是十分痛苦的過程但是這樣的陣痛,也未嘗不是重新定位的良好時機。
在這個新世紀開始,似乎正式台灣建築教育界迷惘失途的時刻,但這也正是難得最好重新出發的起點時刻。
我們究竟要訓練出什麼樣的建築人?我們希望被教育成什麼樣的建築人?「未來的建築人」要具備哪些特質?在專業知識與普及智慧中,只能依賴學校的專業教育人員掌握「前瞻的舵」,而最後也由學校中的莘莘學子們,來檢驗這個遭受時代衝擊所蛻變出的建築教育體制,能否繼續讓他們生存。
參考文獻
楊富裕教授:
建築教育課程模式初探,1997/06。
空間設計教育與職業制度初探(一),2000/12。
基本設計在設計教育中角色的探討,1993。
工業設計研討會論文集,1993。
建築與室內設計的設計資源(三):設計的整合基礎,1996。
設計教育的演變:以西方設計教育對我國的影響為例,大學校院,1996 。
阮慶岳:
台灣建築雜誌:建築教育的潘朵拉盒子,2002/4。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